2025-10-24
10月22日,以“聚光·遇未来,领航·2025”为主题的“金融行业科技交流大会暨1024程序员节”在北京盛大启幕。本次大会由《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TiD 质量竞争力大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北京神州数码云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统称“神州鲲泰”)联合主办,中电金信数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金信”)协办,吸引了来自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的数百位行业精英参与。大会围绕金融科技的前沿趋势、核心技术与未来生态等话题,开展了一场高规格、深层次的思想交流与智慧碰撞,并以此向深耕金融科技领域的程序员群体致以专属敬意。
前瞻谋划,勾勒金融科技发展蓝图
在“十五五”这一崭新的发展阶段,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加速构建与数字化进程相适配的现代金融体系,已成为金融科技从业者共同担负的任务和使命。特别是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以战略眼光进行长期布局,方可进一步夯实金融发展根基。
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总经理 罗毅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作为金融科技领域的先行者,始终践行金融政治性和人民性,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新路径。”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总经理罗毅在致辞中强调,当前,以AI为代表的产业生态蓬勃发展,国家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数据要素×”行动,加速推动产业变革,数字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各行业正迈入数智化建设新时期。金融行业不仅要通过AI原生驱动业务重构,更要整合数据、智能、在线、链接四大核心能力,加速推动数据要素向多模态和知识化演进、智能应用向AI原生的全景式变革演进、算力供给向业务需求即时响应演进,以及生态链接向重塑价值流通体系演进;与此同时,积极参与金融基础设施、新型业务、新质生产力等“新赛道”建设,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加丰富的金融科技创新矩阵,全面激发数字化动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神州数码集团总裁
神州数码信创控股董事长 陈振坤
“变革当前,‘科技赋能金融’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用行动践行的艰巨使命。”神州数码集团总裁、神州数码信创控股董事长陈振坤在致辞中指出,如今金融科技发展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风险交织”的关键阶段,智算技术助力金融风控从“事后补救”升级为“实时拦截”,新型算力基础设施也为构筑坚实、丰沛的算力底座提供了坚实支撑。另一方面,面对基于AI的业务模式创新突破、云计算算力成本优化、研发效能提升、架构治理完善等金融业共性难题,“自主可控”成为了破解诸多痛点的重要根基。在此背景下,AI for Process的核心逻辑正是希望推动AI从“锦上添花”的辅助角色嵌入金融机构核心业务流程,加速推动AI时代金融生产力的跃迁和竞争力的提升,让技术真正从“概念”转化为实际价值。
中电金信
常务副总经理(主持经营工作)冯明刚
“软件定义世界、创新决胜未来,AI已不再是工具,是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中电金信常务副总经理(主持经营工作)冯明刚在致辞中表示,随着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自主规划智能体等技术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经济社会的基本形态和人们的生产方式,而金融科技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其自主创新能力与安全可控水平更直接关系到现代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国家金融安全大局。尤其在分布式转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速新质生产力规模化发展,将各自孤立的项目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演进的标准化平台,已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趋势,金融机构不仅要深入探索符合金融级安全与高性能要求的国产化解决方案,还需要通过模型、算力与场景的连接,加速打通行业数智化升级的“最后一公里”。
交流互鉴,汇聚专业领域前沿智慧
围绕“AI驱动,数智化转型”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热门课题,来自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宁波银行、华为、神州数码、中电金信等机构的多位行业专家,各自分享了不同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创新途径。
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高级专家 刘承岩
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高级专家刘承岩在以“智绘新金融:数智原生驱动业务变革”为主题的演讲中表示,当前,全球大模型竞争正从混沌阶段迈向技术奇点,对传统企业的企业架构、数据架构和IT架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工商银行于2025年启动“领航 AI+”行动计划,聚焦核心技术提升、爆款场景打造、组织保障升级、数据机制革新、AI人才队伍培养等重点工作,多维度协同推进AI建设,加速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打造领军“AI+”应用能力。目前,工商银行以“一岗一助手、一人一分身、一客一管家”为理念,在金融市场、风险、信贷等20余个领域拓展了400多个大模型应用场景,构建人机协同的“智能”应用新生态。围绕“数字分身、数字助理、数字伙伴”三个方向,以工银智涌超级智能体为抓手,工商银行加快推进碳基员工硅基化、硅基员工多样化,为员工精准复刻数字分身,并配备多样化的硅基伙伴。这不仅是技术的融合,更是以人为本的组织变革,旨在通过“解放、赋能、使能与放大”人的价值,彻底打通新质生产力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华为中国战略与业务发展部部长 唐小光
华为中国战略与业务发展部部长唐小光在题为“智领未来:人工智能开启金融新篇章”的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可能是人类社会最后一个时代,必须全力以赴!2025年,AI进入Agent元年,在智能体全面重塑企业信息架构的同时,“智能体平台+大模型”也成为AI时代企业的“操作系统”,所有企业软件都将基于此重写。为迎接这一全新的时代变革,华为提出“全面拥抱AI,在中国打造坚实AI算力底座,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的AI战略:其一,以算力为核心,打造“超节点+集群”算力解决方案持续满足算力需求,以灵衢超节点互联技术,引领AI基础设施新范式。其二,战略性投入昇腾生态,构建以昇腾为核心的AI开放生态,着力打造易用、好用的昇腾AI开发工具链和训练、推理加速库。其三,坚定不移地推进盘古基础大模型发展,全面开源openPangu。其四,依托华为云的昇腾算力服务和盘古大模型服务,支持伙伴使能千行百业智能化。
中国银行软件中心副总经理 宋瑞
中国银行软件中心副总经理宋瑞在题为“中国银行数智营销系统建设实践”的演讲中介绍,中国银行以“精准选客、精准活动、精准触达、精准评价”为发展目标,创新搭建了具有五大特点的数智营销系统:一是以“建立全行统一的数据处理能力”为目标,搭建数据平台,实现涵盖全量交易/行为数据的高效处理;二是以“建立精准智能的客户洞察能力”为目标,搭建客户平台,通过多样化建立标签、多模式圈选客群,实现精准客户分析与洞察;三是以“建立千人千面的智能交互能力”为目标,搭建自建渠道智能交互体系,实现专属高效的数字金融体验;四是以“建立客户权益的集中、规范管理能力”为目标,搭建权益平台,对接行内金融权益和行外非金融权益,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权益全过程管理。五是以“实现无缝融入的客户体验”为目标,搭建场景对接平台,提供开放、标准的营销服务接入与嵌出能力,实现与第三方合作共赢。在此基础上,中国银行以精准感知、精准配置、精准触达和精准评价的“四精营销”,完成与客户之间的价值共鸣,成为用户金融旅程的智慧伙伴。
神州数码集团首席信息官
神州鲲泰资深AI专家 李晨龙
神州数码集团首席信息官、神州鲲泰资深AI专家李晨龙在题为“AI for Process——金融行业数智化转型路径”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当前,AI for Process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构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层面,并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和优化传统的管理架构、决策路径与文化范式。与解决单点问题不同,AI for Process的独特优势在于其系统性与灵活性。例如,基于神州数码的“双驱动”模型Twin-Drive(TD),AI for Process可支持企业从战略需求和业务需求两个维度重塑业务流程,并结合AI基因模型提供的能力矩阵,重新定义合格的、结构化的AI场景。推进AI for Process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重构,更是一场深刻的组织与认知变革。企业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发展,还需具备“AI就绪能力”,包括知识治理体系建设、组织流程重塑、复合型人才培养与产业生态协同。在数智时代,企业唯有积极主动地寻求变革,如采用“标准体系+敏捷建设”的知识运营方法,打造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队伍,构建敏捷高效的AI治理保障体系,创建开放共赢的合作生态等,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充分释放自身潜能,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交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副总经理 郭志军
交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副总经理郭志军在题为“交通银行数智技术赋能科技金融实践分享”的演讲中表明,交通银行将科技金融确立为业务特色与重要战略,整合总分行多个部门及集团子公司资源,协同打造了交银集团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科技企业评价模型,形成涵盖“股、贷、债、租”的产品体系,推出具有交通银行特色的主动授信模式,着重打造“链、园、智”场景生态,并聚焦数据驱动、隐私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企业架构、开放银行等发展要素,全力发展数智驱动力。展望未来,交通银行还将持续从新数据、新技术、新模型、新产品、新生态等维度协同推进,如不断深化数据协作、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探索建设智能体平台、持续提升产品的快速组装能力,以及大力发展场景金融,与业界共享金融能力及场景资源。
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专家 黄元炯
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专家黄元炯在题为“工商银行智能研发转型探索实践”的演讲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工商银行以智能研发转型为破题之策,加快向技术要产能、要质量、要安全的转型之路。相较于传统研发模式,智能研发以数据为驱动要素、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驱动力,可有效提升研发效率、夯实代码质量、保障研发安全,从而使人类工程师可以将宝贵的“脑力”聚焦于解决更为复杂的架构设计、突破性创新、战略规划等高阶工作,实现从“体力执行者”向“价值创造者”的转变。后续,工商银行将加快研发岗位智能体建设,深入践行规格驱动编码,开展测试驱动开发研究,加速推动人才能力跨越碳基与硅基的界限,促进人与AI的深度融合。
中电金信研究院副院长
数字银行事业部总经理 胡汝道
中电金信研究院副院长、数字银行事业部总经理胡汝道在题为“AI重塑软件工艺、企业工具链平台建设实践”演讲中指出,AI赋能软件开发全过程,关键在于以“场景化智能体+企业知识库”为双轮驱动,对现有研发平台进行全流程AI赋能,从而提升整体研发效率。这一过程旨在推动研发模式“从AI辅助的基本角色,转向与研发流程的深度融合”,其最终目标是“大幅提升研发效率和价值”,让工程师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创造性的架构设计与业务难点攻关中。源启·数字构建AI平台正是这一理念的载体,它构建了从底层资产到工具支撑的完整企业级一体化体系,通过标准化、平台化的方式,打通科技管理的“流程通、组织通、数据通”,最终实现业务与IT的深度融合。
宁波银行金融科技部副总经理 朱争光
宁波银行金融科技部副总经理朱争光在题为“宁波银行业技融合实践”的演讲中表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宁波银行聚焦“iSMART+”智慧银行建设愿景,不断强化组织人才与运行安全两大保障,探索实施系统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化战略”,全面赋能金融产品、渠道服务、营销经营、运营风控四大领域,并创新打造了研发平台、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运维平台等五大平台,完成了从战略到组织、从流程到文化的全方位重构。在业技融合方面,宁波银行按业务领域设置八大业务研发中心与设计中心,并与管理中心、数据中心、测试中心共同组成“十一中心”组织架构。同时,金融科技部各业务研发中心副总同时兼任对口总行业务部门副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业务融合机制。
农业银行科技与产品管理局
技术管理办公室处长 赵存超
农业银行科技与产品管理局技术管理办公室处长赵存超在题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创新企业级业务架构实践”的演讲中介绍,农业银行把“用数”当作关键突破口,着力构建数智驱动的企业级业务架构体系,并配套提出“六步走”建设方法论(第一步整固基础—第二步整理数据—第三步数智建模—第四步构建平台—第五步业务再造—第六步强化管控),在解决高质量数据供给不足、智能技术赋能不足、支撑能力需要加强、用数体系亟待变革、业务价值需要重塑等痛点问题的同时,打造以“用数”为核心、以数智驱动流程再造、以数据消费升级拉动业务流程重塑的全新模式,在拓展客户、深耕“三农”、领跑普惠、稳健盈利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高效支撑了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走稳”。
邮储银行软件研发中心
项目建设处处长 刘义
邮储银行软件研发中心项目建设处处长刘义在题为“聚焦客户体验—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演讲中介绍,邮储银行紧扣国家金融科技发展要求,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定位,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聚焦客户服务与网点转型痛点,将数字人、大模型等新技术与传统金融服务相融合,构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将金融服务无缝融入客户的生活和生产经营场景中,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业务办理效率。在创新层面,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以分布式技术平台、邮储大数据平台、“邮智”大模型平台为技术底座,通过整合银行全渠道资源、打通各层级客户触点、以“金融+场景”重塑服务范式,构建了开放协同的客户服务新生态。
互联网行业专家 钱敏
互联网行业专家钱敏在题为“腾讯会议金融版在金融科技行业的应用实践”的演讲中表示,针对金融行业的安全与合规需求,结合腾讯会议的优势能力以及本地部署的会议录制模块,“腾讯会议金融版方案”在助力商业银行代销业务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互联网渠道的合规性;同时,支持公网会议和本地录制两种模式,支持组织架构不上云、媒体服务组件部署在客户数据中心,充分满足不同业务场景下的会议需求。此外,腾讯会议金融版还提供了多层次的安全保障:在应用安全方面,支持会前进行身份验证与专网会议模式,会中提供权限管控、安全水印等功能,会后实施方案保护与资源隔离。在数据安全方面,企业内录制文件支持本地保存,并进行加密存储。专网会议模式,企业员工在企业内网、互联网加入会议,非企业员工加入会议,会议媒体均闭环到企业内部署的媒体平台。在基础架构安全方面,不仅采用国产服务器底座,还搭载了软件包安全扫描等特色功能。通过一系列安全能力,“腾讯会议金融版”为金融行业客户构建了多维度的安全保障体系,助力金融会议更安全、更合规地连接内外部用户。
从“聚光”当下的创新突破,到“领航”未来的发展蓝图,此次大会不仅为与会者构建了高效的交流平台,为行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更让“1024程序员节”成为致敬创新、拥抱变革的重要标识。后续,《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将继续秉持建渠道、搭平台、促交流的服务宗旨,围绕金融科技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策划更多高质量、有深度的行业活动,与业界伙伴一同书写金融科技发展的崭新篇章。
作者:《中国金融电脑》记者 郑清源
本文首发于中国金融电脑+